主页 > 新闻 >

触摸东北工业景观的时代脉搏

2023-03-16 07:38 | 来源:未知

  时代与地域、个体与家国、社会与文化,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深刻影响艺术创作的重要范畴。东北地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时代现场,是两个充满张力又相互关联的个案。在信息更迭、媒介多元的后工业时代,东北地域文化将呈现出怎样的反应与状态?历史与当下将会如何衔接?以造型艺术和视觉图像的媒介,如何呈现东北工业主题独特的力度、深度、厚度与温度?这些都是今天亟待探研的课题。

 
  日前,由沈阳大学主办、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美美术馆举行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“东北工业题材美术作品国内巡展”,即富于针对性地指向了这些课题的焦点内容。该展览以艺术史与社会史的双重视角,通过作品和文献的形式汇集展出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表现东北工业主题的油画、中国画、版画、雕塑、水彩画、摄影等多种类型美术作品100余件,其中既有古元、宗其香、李斛等近现代美术史名师大家的作品,也有宋惠民、广廷渤、赵大钧、吴云华、赵世杰、王岩、韦尔申、刘小东、王家增、崔国泰、王建国、张峻明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家近作,还有诸多东北籍中青年画家的新人新作。展览作品以展现东北地区各个时期的工业景观、工人形象、生产场景为题材,以艺术家的个体视角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变迁,再现了几代东北人劳作奋斗的青春记忆,更显现了新时代东北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。
 
  作为一次展现“大东北”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巡展,该展在长沙、西安、沈阳、北京等南北各地举办,都引起了各界观众的密切关注和好评。巡展对于整合和盘活东北地域文化资源,向全国展示东北当代文化精神特质,表达当下东北民众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勇气与决心,以及运用视觉艺术语言展现工业景观的题材内容,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。
 
  作为备受关注的美术现象,东北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素来兼具表现性和写实性的风格特质。改革开放以来,受到本土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,东北地域涌现出诸多以表现主义或写实主义艺术语言,抒发主观情感和地域性格的优秀画家。在长期的创作探索中,他们不断突破西方表现性绘画的语言范式,将当代中国的审美追求与历史沉思内化于创作表现,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与中国气质的叙事性艺术语言。同时在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冲击之下,他们又守持着一份难得的文化自觉,无论是写实绘画的求真意志,还是表现性、写意性绘画的情感表达,都彰显着东北地域的深厚文化和丰富底蕴。
 
  回顾历史,曾经的磨砺、醇厚的人文情怀赋予这片土地深邃的情感与勃发的生命力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,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工业摇篮,孕育了振奋人心的大庆精神、鞍钢精神,更有汽车工业的“共和国长子”“一汽”等国有大型工业集团,大力支援了国家建设,展现了新中国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。在画家们笔下的经典意象中,“汗水”化作“钢水”,油彩丹青翻腾着“乌金滚滚”。他们用笔墨展现“大庆工人无冬天”的壮志豪情,展现技术革命年代“电缆工人攻尖端”的不凡事迹。
 
  艺术家们围绕着东北工业题材绘画的“现代性”转型这一课题,进行了形式语言的实践和精神诉求的探研。他们以跃动的笔触、厚重的色块,构建中国本土风景,呈现工业景观与现代都市题材美术创作的气魄与特色,并以此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样式。无论面对宏阔的社会风景、开阔的工业厂房,还是热烈的劳动场景、奋力生产的工人群像,他们从形色光影的变幻中捕捉源自灵魂的悸动,并在观察的整体性和视觉的开放性层面,实现了自我风格的完满。显然,这种痛快淋漓、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,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特殊的酣畅与鲜活,也使他们的创作更为强调纯正的绘画性与感触的直接性,享受作画过程的痛快淋漓与一气呵成,同时兼顾构图、色彩与画面的时代气息。
 
  在冷峻而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,当现代工业文明逢遇热烈而厚重的黑土地,将会迸发出怎样激越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?当这些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,犹如精神与时间的凝固定格,它们已然超越了视觉艺术本身,成为生命力的抒怀路径,是以视觉方式沉淀与思考的结晶。面对东北工业主题美术创作的视觉意象,面对这些画面所呈现的力度与诗情,我们会更加真切地触摸到黑土地那温热厚重的时代脉搏。

编辑:小编